“应该最快就这几天,就有结果了。”
钱老师点了点头没有在继续说话,而王烨则看向那位光电领域的老人,笑着说道:
“其次,就是咱们的电子和光学设备方面了。”
“您也是知道的,目前咱们的火箭弹,都是没有制导设备的,未来的火力支援车也缺乏光学瞄准设备,外购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自研的道路也不能放弃。”
“我们得高标准严要求,您说是不是?”
“所以关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导设备、观瞄设备相关的项目,还得您挑起大梁,当然了,您主要动嘴,让
对于王烨的说法,这位老人笑呵呵的点了点头说道:
“那是当然的,我来这里就是这个目的!”
“咱们要么不搞,搞就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搞最强的!”
“我有这个信心,哈哈哈!”
等老人笑声结束之后,王烨看向之前给自己提议,武器站20毫米机炮换23毫米机炮的火炮专家说道:
“火炮稳定项目,就交给您了。”
“咱们光有武器可不行,还得瞄得准,打得到!”
就以坦克位例,发现和锁定目标这是观瞄设备的问题,而能不能打得到,其实涉及两个部分,一个是弹道计算机,目前搞这个真是有心无力,而且只要这个东西搞出来了,那就是妥妥的第三代坦克。
另外一个就是炮稳系统,毕竟坦克是车,是车就要动,暂不提更高难度的行进中射击,就算是停车射击,也得排除车体震动的干扰,否则肯定会有误差,而车体震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运动的惯性,这不能等着停车后慢慢消失,毕竟停车太久,猎人也会变成猎物,还包括发动机的工作,总不能打炮之前先熄火吧?
总而言之,炮稳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位正是相关方面的专家。
“尽力而为!”
这位老人点了点头认真说道。
随后王烨把目光挪向现场为数不多的女性,一位五十来岁头发梳理的阵阵齐齐的老阿姨,然后王烨笑着说道:
“目前咱们的多种火箭弹产品,使用的推进剂都相当原始。”
“再加上您的专业,所以我提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项目,由您来担任委员。”
“接下来,这个方面就有劳您了!”
听到王烨这么说,这位老姨笑呵呵的摆了摆手说道:
“厂长客气了,如果您不提,我也会提的。”
“毕竟我就是干这个的嘛!”
最后,王烨把目光看向了坐在那里的制造厂孙秀丽,然后颔首说道:
“压缩机项目和显像管项目,你得抓起来。”
“需要专家和老师,就上门去请,千万不要客气!”
“不说民用领域,在军工角度,未来咱们的战车里面,也不能少了空调和电视观瞄系统!”
听到这里,在场不少人面露错愕,战车里面需要显示屏这个大家理解,毕竟高级的瞄准和控制设备,肯定需要屏幕进行辅助,不可能是纯光学的。
但是这个空调,是什么情况?谁家坦克里面装空调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第109章 二十万一台
其实在场众人感觉惊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如今,才是82年,全世界的主战坦克还以第二代为主,车内的电子设备其实非常少,基本不存在需要空调给设备降温的问题,而这也是车载空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给乘员散热都是其次的。
别说是傻大黑粗的苏系、以及作为模仿者的华系,哪怕是美系、英系、德系和整个西方系坦克,目前也没有给坦克安装空调的说法。
而世界上头一次给坦克里面装空调的事儿,还得再等九年。
在91年的海湾冲突过程中,美军发现装甲部队在炎热的沙漠地区作战,坦克内部动不动就能干到七十多度,士兵脱水中暑情况严重,所以才不得不开始着手安装空调。
至于毛子,等到新世纪之后这事儿都没有搞,原因很简单,自从苏联瓦解之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远程跨国作战的需求了,而本国又地处寒带,对于降温功能需求不大。
最后还是给阿尔及利亚这个热带国家出口坦克,应客户的要求,不得不给上面装上了空调。
而坦克上装空调这件事之所以如此困难,其实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落后坦克的设备降温需求低,士兵高温可以通过喝水、吹小风扇、甚至是钢铁一般的意志来克服。
第二点,坦克本身是战争武器,所有空间都服务于战斗,装甲、火炮、装弹机、炮弹、各种设备、内部空间那真是寸土寸金,哪来的地方装空调?
而空调必然是有内机和外机,才能高效的完成冷热空气的交换,车体内部没地方放内机啊!
第三点,空调是个比较耗电的设备,而坦克的电能很宝贵,所以如果加入空调,那必然就得增加发电机功率、使用更大的车载电瓶,这也会进一步压缩“战斗空间”。
第四点,空调外机进行热交换的时候,会导致车外局部位置高温,呈现较强的红外反应,而反坦克导弹很多都是红外制导的,这会导致坦克更容易被击中。
但是总归诸多的这些原因,有一個前提就是坦克不够先进。
足够“先进”的坦克,内部各种娇贵的电子设备一大堆,毕竟攒台电脑都得多装几个风扇,甚至得上水冷,可见电子设备发热量有多么恐怖,稍微散热不畅就要高温,高温就是卡顿,要是坦克瞄准锁定的时候系统卡顿了,那可就真是特大笑话了,所以到了那种层面,车载空调就是必须的设备了。
不是为了人,是为了设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