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猪猪书屋 > 时空穿越 > 说好军转民,这煤气罐什么鬼? > 说好军转民,这煤气罐什么鬼? 第263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说好军转民,这煤气罐什么鬼? 第263节(1 / 2)

(' 其中最优先供应的,就是巴基斯坦和沙特,其次才是国内的民用,再然后才是其他的大批量订单,比如之前伊拉克的那些,最后才是其他的小订单。

而目前生产和运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生产线规模不够、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够,导致总体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以及联合体缺乏火车站、甚至是缺乏机场等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极大的限制了联合体的交货速度,就像是通过空运发给沙特的那一批最紧急的高效防空武器,就是从云台市的机场发出的,光拉过去就废了很长时间。

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大部分都依赖于春天之后的扩建。

至于机场,其实王烨的计划有两个,一个是在涞阳县周边修建一个可以起降大型运输机和客机的小型机场,然后再逐步扩建增大,这样一来能解决联合体缺乏空港的问题,二来也能为后续在飞机方面发力,提供足够的基础保障,毕竟如果制造飞机,总得有地方起降吧?

而这样的一个机场,投资规模和建造周期不可能短的,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王烨的备用方案,就是和国防部以及鲁齐省战区“协调”,借用距离联合体不远的郭帽山空军场站,只要简单修路即可。

除了生产方面,科研和研发方面,进度也非常好。

从去年秋冬季节开始,联合体引入的科研人员水平越来越高了,不再只是退休的那些二线科研人员,大量的一线科研人员被引入。

而之所以能出现这一幕画面,从部委的角度来说,联合体越发的重要,是需要重点投入的单位,那自然也愿意给水平高的科研人员,而从科研人员角度来说,联合体名气越来越大,工资给的也高,大家也愿意拖家带口的过来,于是雪球开始滚动了起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在这其中,王烨执行了一个名为“人才引进”的计划,起到了不少作用。

这个计划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炫富,在一定程度上,不限制联合体的人对外表示自己的工资水平,也正是因为这个计划,联合体打扫卫生的妇女同志能挣八十块的消息,才会传的沸沸扬扬到处都是,实际上科学家们挣得更多,只不过大家一般不说这个,毕竟财不露白嘛!有打扫卫生的妇女同志的八十块,以及足够引起大家的遐想了。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现如今联合体的人事部门,每天都能收到一些或公开或半遮半掩的电话、电报、以及来信,简单的说一说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成果,然后询问联合体是否需要自己等等,如果需要的话,能不能和上面领导部门协调一下,让自己过来联合体。

说白了,就是毛遂自荐。

至于那些半遮半掩不敢报上名来的人,原因也很简单,现如今这个时代,人员流动并不常见,更不用说这样赤裸裸的“背叛”原单位的行为,不少人有后顾之忧,都希望先接触接触,并不希望一开始就被联合体明确知道自己是谁。

毕竟万一联合体没去成,原单位知道了自己的行为,里外不是人,彻底混不下去了等等,也算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第248章 材料科学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毛遂自荐的人里面,只有三成是已经退休的科研人员。

对于退休的这些人员来说,他们是比较自由的,和原单位相当于已经“和平分手”了,哪怕联合体返聘他们,也只能算是继续为祖国发光发热,谈不上有其他的什么利益瓜葛,所以这一部分人都比较坦诚,会直接报上名来。

正大光明,那自然就不怕人知道。

但是更多的人,其实是国内各个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或者相关大学的老师和教授、又或者是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工或工程师等等等,他们依然属于工作的状态,只不过因为在原工作单位,或者事业发展困难、或者壮志难酬、或者受到排挤、或者项目没有钱无法继续等等原因,所以希望接触联合体,获得联合体抛出的橄榄枝,而这一部分人,绝大部分都是比较遮遮掩掩的,占到了毛遂自荐总人数的五成。

剩下最后的两成,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他们可以笼统概括为“社会人士”。约等于“无业游民”。

但其实这部分人也绝对不是什么坏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城镇的青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考上大专中专、没有去参军,而父母工作的厂子又没有职位可以接纳、社区也没有工作机会、父母也太过年轻,顶班都不是时候,也没有大集体可以接纳他,工作单位迟迟无法分配,那他自然就成了无业游民。

而在这個时代,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联合体在进入沪市时,沪市唯独提出了联合体需要在五年时间内,提供三千个本地工作机会的条件。

总之,这部分人情况比较复杂,处理起来也很麻烦。

而所有的这些电话、电报、还有信件,人事部门在收到之后,都会进行至少三轮以上的筛选。

第一轮筛选,就会去掉里面最不靠谱的那一部分,比如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任何特长,只是充满了对联合体的向往,希望可以来联合体工作,那自然不属于目前联合体需要招募的人才,一般就是回复一封信件婉拒。

在经过第一轮筛选之后,剩下的都是在“简历”里面言之有物的人了,会由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交给对应领域的项目组筛选,确定他们的技术水平、确定是否是业内的知名人士,确定他们是否有招募价值,这就是第二轮筛选。

通过了第二轮筛选的人,则会有人事部门跟进,回复电话、电报和信件,深入沟通相关问题,比如最简单的,那些不敢透露名字,但是确切的描述了自己科研能力的,在这一步就需要说明自己是谁,这就是第三轮筛选。

只有通过了这三轮筛选的人,才会获得联合体送出“橄榄枝”的机会,但是这个橄榄枝能不能到他手里,还是不一定的。

因为这个名单需要提交给部委,只有部委那边同意了,才会给这个人的原单位发放工作调动函,流程就像正常的联合体要人一样,如果部委那边不同意,比如这个人是某个项目的顶梁柱,他走了项目就完了,那可能就不行。

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联合体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让联合体把所有国内牛逼的科研工作者都给一口吃下去,这肯定不行。

而从第二轮筛选开始,这些“简历”就会递交厂长办公室,作为王烨休息时间的“休闲读物”。

在“休闲”过程中,王烨从这些简历里面,发现了很多熟人和朋友。

并不是现如今这个时空的熟人和朋友,而是在曾经的历史上,在未来几十年过程中,结识的一些熟人和朋友。

比如老马,他比自己大半岁,现如今他刚本科毕业,正处于人生最迷茫和惆怅的阶段,完全不知道再过几十年,会成为国宝级的科学家,电磁领域的执牛耳者。

在曾经的时空,王烨和老马最初只是认识,毕竟不是一个子系统,也没有在一个单位共过事,只有一些项目的交叉,开会的时候打过照面,完全说不上熟悉,直到后来“电磁弹射太空天梯”项目的立项,两个人才彻底熟络了起来,成了好朋友。

所谓的电磁弹射太空天梯,其实就是一门炮口朝天的巨大的电磁炮,把太空电梯也就是“太空货舱”一炮射到近地轨道上去,然后经过特殊的轨道工作机器人捕获,最后运输到空间站等区域,对接,完成物资的输送和转移。

这个方式的好处,就是在需要大量的向太空轨道投送物资时,其单次运输成本比较低,每次发射的成本,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的成本是那门巨大的“电磁炮”的修建,相对于传统的火箭运输来说,发射的次数越多,这个项目就越省钱。

而老马之所以给联合体写信,就是询问联合体是否需要船舶电气工程方面的工程师,他想来上班。

他说他在本科阶段的一位老师受到了联合体的邀请,不日就要前往云台市红星造船厂去走马上任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想来,但是因为资历不够,没有受到邀请,所以主动拍电报询问一下,并且展示了一些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和科研成就。

除了老马,还有小杨,他比自己还要小两岁,而且在曾经的时空,更为熟络。

和厚积薄发的老马不一样,小杨是正儿八经的天才出生,岁数更小的他,在去年就已经开始攻读研究生了,而且还是西工大,学的是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他的来信一方面表达了对联合体的憧憬和向往,一方面表示联合体应该设立“航空系”,他想等研究生毕业之后,来联合体一边当老师,一边搞科研,言语之间充满了他的那种个人风格,不拘束、不墨守成规,很有冲劲儿。

看到曾经这些老友的来信,说实话王烨心中感慨万千。

但是关于怎么回复他们,或者是否要邀请他们过来,王烨心中还未决定,而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现如今的他们非常年轻,正处于自我成长和人生最关键的上升阶段,和那些已经成熟的科学家不同,如果是成熟的科学家想要过来,那王烨自然毫无二话,当然是直接邀请,然后看部委是否审批,但是面对如此年轻的他们,王烨很纠结。

不是说因为他们年轻,觉得他们实力不行。

而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外界因素的作用的,如果外界因素发生了改变,王烨并不确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否还会继续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