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淩后头过来拴马的官员,本来想吐槽一句“周围都是马,谁会看中你驴子”,定睛一看人家的小毛驴。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小兄弟,你家这驴子长得可真漂亮!”
“那是!”赵淩一点都不谦虚,跟这位官员一路吹嘘怎么养驴的一直到了吏部衙门的门口。
然后赵淩进去了,官员坐在外面冷板凳上。
没办法,这位是来吏部办事的,身边也没有像赵骅这样的高官带着,只能“排队叫号”。
赵骅正在门内跟吏部相熟的官员聊天,见赵淩过来,赶紧招手:“怎么拴个驴子这么久?快过来,跟着柳员外郎去办销假。”
柳员外郎是个四十多快五十岁的白面书生,笑容和蔼地说道:“赵侍郎尽管放心,我这边一定照顾好几位。”
这位柳员外郎也是赵骅日常吟诗作对的文人朋友之一,有着日常打下来的交情,非常好说话。
他给赵家的几位子侄办理了销假之后,亲自带着他们去早就空下来的衙门学习,小声说道:“你们都擅长算数,哪个衙门都需要,去了之后细心一点,争取留在神都。”
先在神都干上几年再外放去地方,和先外放去地方再回到神都,能一样嘛。
直接外放出去的,有几个能再回来神都的?
虽说外放有外放的好,可得先去个富庶的地方才行,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都不知道多少人盯着,哪怕赵骅这样的官员,都未必能安排得上。
还不如在京城当个小官,慢慢积攒经验和人脉,等有了机会再外放。
这些话赵骅在家里也说过许多遍,这回一个外人这么叮嘱,他们也没不耐烦,知道这是自己能否留在神都的倚仗。
柳员外郎见他们一点都没有少年得志的轻狂,心想不愧是赵家的儿郎。
最后赵辰留在吏部,赵缙去了司农寺,田学智则去了工部。
赵淩早就办完了销假手续,自己去了翰林院。
出门的时候,那个跟他一起拴马的官员还在等。
赵淩跟吏部的人也不熟悉,只能不痛不痒地招呼了一声。
他到了翰林院之后,找院使报道:“下官赵淩,拜见聂院使。”
聂院使看到赵淩,神思还恍惚了一下:“哎呀,水灵回来了啊。你这个……”
赵淩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是我的职位还没安排好吧?”
“嘿嘿。”聂院使干笑两声,“要不你自己找陛下问问?”
赵淩:“……那我去问问。”
翰林院和别的衙门在宫外不一样,作为实际上担任皇帝机要秘书职责的部门,翰林院的位置在宫内,位置距离御书房很近。
当然,也不是说翰林院里随便一个人就能见皇帝,但这不是御书房石狮子嘛。
赵淩还真的就溜达了过去,一路上的侍卫见了他也不阻拦。
倒是他自己在门口等了等,没等一会儿就被田公公亲自过来请了进去。
里头小朝会正开着,今天负责记录的庶吉士是祝阳,赵淩就坐到祝阳边上。
他的小桌子已经摆在了庶吉士的桌案边上,也只能坐那儿了。
噫~他想要独立办公室。
好像有点难,他爹都是跟好多人在一个厢房里办公。
小朝会里说的是奉州、西州、景州等地有出现旱情的征兆,朝廷是否要进行提前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兴修水利等问题。
赵淩也不用记录,就在那儿认真听着,发现还跟自己有点关系。
他弄出来的温度计、量杯、试管等一系列实验工具,让很多数据记录变得精细化。
虽然满打满算到今年为止才精确记录了三年时间,但从各地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今年奉州等三州由于冬季降雪量比以往减少了将近三成,春季降水也没有增加,很有可能会发生干旱的情况。
这种能够提前预知未来变化的感觉,让君臣们应对起来更加从容。
粮食调拨,勘探水井,以及如果可能话,建造能够蓄水的水库等等。
工部尚书看到赵淩,就笑眯眯道:“水灵来说说水库怎么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