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艳丽听了女儿的话,有些不高兴,平素她就最喜欢这个二女儿了,懂事听话,省心,又会说话,哄得人开心,有钱,出手又大方,这是她眼中的骄傲。
比起谢兰兰可是强多了,谢兰兰要么不来,要么来一次就是带着一帮孩子到娘家来打秋风,
来的时候,顶多手里拎着一点礼物,带着四个孩子浩浩荡荡地来家了,那些礼物还不够几个孩子分着吃的。
走的时候,从娘家这里大包小包地带走好多东西,像鬼子进村,扫荡一样。
杨艳丽对于大女儿一家,那是既盼望,又害怕,想着让女儿回来陪她说说话,又心疼女儿从这里走的时候,抢掠一番带走了。
所以她一直觉着二女儿贴心,会说话,能说到她的心坎里,没想到,如今二女儿也不愿敷衍她,啥都顺着她说了。
“哎,养啥都没用,都成了白眼狼,谁也指望不上,”
杨艳丽絮絮叨叨,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谢莹莹觉着也很无奈,她实在是不想再继续敷衍妈妈了,一直顺着她说的话,只会让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不如早点点醒她,让她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儿女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是老人可以掌控的。
人要服老,到了什么年纪就说什么话,办什么事,不要让人讨厌,要有自知之明,最好的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自己的生活小圈子,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儿女添负担,就已经很好了。
奈何,杨艳丽没有如此通透的想法,她还是觉着谢剑立如果没有生儿子的话,那就是谢家绝了后,在村里被人家笑话,抬不起头来。
柳芸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坚持呢,跟着谢兰兰学,一直生下去,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而且,前面有了几个女儿,后面生个小子,那还是最有福气的人家,等到年老了,就净等着享清福吧。
杨艳丽就像是钻了牛角尖,每天絮絮叨叨,自言自语地说个没完。
谢永华担心杨艳丽的身体,带着她去县城检查了一番,并且在儿子谢剑立家里住了一晚,想要和儿子谈谈心里的想法,谢剑立忙得很,“爸妈,我明天还得出差呢,这事儿以后再说吧,”
柳芸在这件事,明白的态度,不会要二胎了,有个孩子就行了,再说了,娘家妈还得帮忙给带孩子,这老家乡下的婆婆,神神道道的,谁敢安心把孩子教给她来带呀?
杨艳丽从儿子家回来,碰了一鼻子灰,心情更加郁闷了,每日里躲在家里闷闷不乐,连大门都不愿意出去了。
说是出门看见邻居,都觉着人家好像在背后戳着脊梁骨,笑话她。
“瞧瞧,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娶个城市姑娘有啥好处啊,如今就生一个女儿,也不能生儿子,将来还是绝户,”
“就是,还不如咱家孩子,初中毕业,在老家混个媳妇,想生几个生几个,闺女儿子都有了,多好。”
杨艳丽觉着自己耳朵边,一直就有这样的声音,说个不停,搞得她心烦不已。
谢永华带着她又去看了医生,医生最后确诊,幻听,精神衰弱,心病还得心药医,没有好的办法,家属多陪伴,多沟通吧。
谢莹莹被这件事搞得焦头烂额,谢永华安慰她,“你也别太往心里去,看好几个娃儿,我反正在家里伺候着她就行了,”
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老年,还是要有个可靠的老伴,儿女再好,也不一定能守在身边。
谢莹莹这边三个孩子的学业也是让她揪着心,林大宝林小宝要考重点高中,林大宝看起来没有问题,林小宝还是有点悬,就靠他那点小聪明,不努力,不下劲,成绩想要稳住也不容易。
临着中考前期,林小宝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成绩不扎实,开始努力上进,人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林小宝的这个办法确实收到了效果。
最终,林大宝林小宝都以正榜的成绩,顺利考入了谢小云所在的重点高中,林大宝还进了实验班,林小宝留在了普通班。
这也算是意料之中,谢莹莹对这个结果很满意,林小宝毕竟不像林大宝是那样稳扎稳打的类型,他能靠着自己的小聪明,考个中不溜的大学,就烧高香了。
林小敏的学业一直是马马虎虎,就那样吧,滴溜当啷跟着混,她开心快乐就好了,
“谁家祖坟也不能一直冒青烟啊,要是都这样好运气,好事都赶到你们林家,还有别人家的活路吗?”
林岳峰看着女儿不一定能考得上普高,心里有些隐隐担忧。
但是他这个担忧也起不到啥作用,人家林小敏好吃好喝地,心情愉悦,根本不当回事。
“实在不行,就花钱让她上私立高中呗,多花点钱,总不能送进职高那样的地方去,”
谢莹莹安慰林岳峰说,可是,这家伙还是个葛朗台,铁公鸡,抠得很,一毛不拔。
“私立高中?一年好多钱,至少8000,还有的要过万,哪里有那么多钱供她霍霍?再说了,上几年,她也不一定能考得上大学,岂不是白花钱?”
林岳峰现在有些后悔,小时候对女儿太娇惯,太放纵了,由着她的性子来,还是不行。
女儿不如儿子好管啊,大不了臭小子不听话,抬脚踹两脚,揍一顿,就老实了,
闺女不行,打不得骂不得,搞不好,还会要死要活的。
第506章 从城里回乡下
然而一直让谢莹莹很放心的谢小云,在高考前期,却栽了个大跟头。
起因还是因为宋岩林这个臭小子,谢小云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劝说他回去学校念书,根本就没有起到作用。
陈翠翠给谢小云来信,说宋岩林从她那次劝说后,好了一阵子,回去念书了,但是上了没多久,就退学了,根本学不进去。
他老是觉着耳边有人说话,还有人好像要害他,出现了幻听幻觉,在教室里根本就坐不下去,动不动跑到大操场上不停地跑动。
学校和老师都害怕,担心出了问题,承担不起这样的后果和责任,就让家里人来了,把他接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可惜,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那个年代,有抑郁症的孩子还是不多的。
回到家后,宋母找人给儿子观了香,找神婆子算了算,说是尽快说个媳妇,能结婚成家,冲冲喜可能就好了。
宋家的条件不错,在村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当然,和城里人相比的话,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正所谓是病急乱投医,宋家人看着痴痴傻傻的儿子,不能就这么废了,干脆托人去改了年龄,提高了两岁,然后说媳妇的年龄就够用了,随后就托媒人给孩子说媳妇,成家。